近水楼台先得月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一句谚语适用于我国许多城镇的未来发展和行政区划调整的问题。例如,某个县里面有一座县城以及一个相对较大的镇,而这个大镇的地理位置远远优于县城的位置。因此,随之而来的发展可能有两个方向:第一,考虑到条件的优越性,将县城迁至更为理想的大镇,比如四川省的仪陇县,由于缺水等原因,县城便迁移到了嘉陵江畔的新政镇。第二,可能将这个大镇独立出来设立为市,而当条件成熟时,再与原来的县合并,如泊镇从交河县划出设为泊头市,之后交河县又并入了泊头市。这种趋势体现了地理位置与资源条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
泊头市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其拥有的县级建制历史并不悠久,而其母县交河县则早在八百多年前便已设立。交河县的县城在当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早在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便在石家圈,即今西交河地区设镇。这样的历史背景为交河县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金大定七年(1167年),交河镇被正式设立为交河县,彼时的交河县属于河间路献州,县治位置在距离现今泊头市西南约五十里的交河镇。那时的疆域辽阔,《交河县志古图》详细记载了金朝时期的交河县,东北部延伸至今沧县的白洋桥,西南至今的西辛店公社、夹疃,南边紧邻大树阎、后弓高城(今后城子),北至献县淮镇、沧县崔尔庄,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宛如一幅古老的地理画卷。
展开剩余66%交河县的名字源于古滹沱河和高河(洚河)的交汇。《方舆纪要》第13卷的交河县部分提到,因为滹沱河与高河两大水系交汇而得名;《中国地名大词典》也对此有所记载,强调滹沱河与漳水在该区域交融的特征。漳河的故道自阜城北面流出,经过县南的卢家桥,最终注入东注里桥,形成如今的跨河流域,与南洚河(高河)实质上为一条水道。
在接下来的历史岁月中,交河县经历了多次改设和变更。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交河县曾被并入乐寿县,但不久后又恢复设立。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治东迁至如今的交河镇,十年后(1377年)交河县则并入献县;但在十三年后(1380年),又重新设立并划归京师河间府管辖。1940年至1949年,交河县政府的驻地分别设在青牛庄和寺门村,1946年5月,泊头城区由交河县和南皮县划分成立泊头市;到1949年,交河县与泊头市完成合并,县城也迁回了交河镇。1953年11月,泊头市重新获得河北省的县级行政地位。
1958年10月,交河县和阜城县、东光县、南皮县及泊头市合并为交河县,县政府迁至泊头镇;交河县在这一时期人口和面积都达到了最大规模,成就了一个发展繁荣的高光时刻。1961年5月,南皮县和东光县恢复建制,交河县又被恢复为单独县。1962年5月,交河县将辖下的十个公社,包括泊镇等,重新划归交河县。
1982年12月,泊头市恢复了县级建制,1983年5月交河县被撤销并合并入泊头市,自此交河县在历史舞台上彻底告别。这也正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谚语能适用于我国许多城镇发展前途和行政区划调整方向的原因之一。
在撤销前,交河县的地理范围西南至东北全长约69.8公里,南北宽度为26.3公里,总面积达909平方公里。在河北省众多小型县城中,这样的规模显得相对适中。如果当时没有与泊头市合并,现在的交河县或许也会成为一座既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又拥有美好发展前景的县级城市。
发布于: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