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欣 北京报道
7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主题为 “供需‘双管齐下’ 提振名义增长”的2025 年第二季度宏观金融报告。报告全面分析了全球与中国宏观经济态势,指出美国关税政策正引发“滞胀”风险,其通胀结构分化、劳动力市场降温、消费后劲不足,而美元贬值加速 “去美元化”,国际货币体系迈向 “碎片化与多元化”。
中国经济则呈现 “稳中向新” 特征,二季度实际 GDP 增速连续三季度稳定在5%以上,出口韧性、消费升级与新动能壮大形成核心支撑,但物价持续低迷与名义增长偏慢成为突出制约,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机遇。
报告核心结论显示,中国经济亮点与挑战并存:外贸多元化对冲对美出口下滑,耐用品消费短期发力但服务消费潜力待释放,高端制造等新动能加速成长;物价低迷源于核心服务疲软与中游化工品拖累。基于此,建议以供需协同为核心,通过财政货币协同、稳楼市、释消费、推进城镇化、整治内卷五大举措,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最终提振名义增长(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未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现高质量复苏。
为了从根本上缓解“供强需弱”矛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卢锋教授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系统发力:一是适度调整公共资源配置,将部分公共部门投入从供给领域转向支持居民收入与消费,形成更为平衡的供求格局;二是加快推进户籍、土地及现代财政体制的综合改革,以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营造有利于居民消费的优质环境;三是短期刺激和长期改革并举,在保持生产力赶超力度的同时,大幅提升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5至10个百分点,助推名义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全球经济:美国关税埋下 “滞胀” 隐患 美元贬值引发连锁反应
报告指出,全球宏观金融格局中,美国关税政策成为关键变量,其经济正面临 “滞胀” 隐忧。
从通胀来看,美国通胀整体温和但结构分化。受关税影响较大的玩具等商品价格已经上涨,不过整体通胀仍被汽油价格下跌以及住房服务价格涨幅持续放缓所掩盖,关税效应尚未明显反映在二季度CPI数据中,或在未来数月才能充分显现。
大宗商品呈现分化态势,石油价格短期冲高但中长期缺乏上涨动力,黄金和白银价格在美元信用体系重塑的过程中价格持续上涨,铜价受关税政策推动显著走高,铁矿石价格因总需求疲软而承压。
劳动力市场方面,尽管教育幻象支撑美国6月非农数据超预期,但劳动匹配效率下降和工作时长缩短表明美国劳动力市场正在降温。从内需来看,关税提前透支美国私人消费,硬数据和软数据均显示美国私人消费后继乏力。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温和扩张,但关税政策使企业投资面临较大不确定性,非住宅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分化。
汇率方面,2025年上半年美元指数跌幅超10%,主要源于美元对欧元、日元的相对贬值。尽管“弱美元”策略契合特朗普重振美国制造业意图,但引发的“去美元化”趋势是其难以承受的。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显著增强,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较快升值,人民币境内外价差收窄有助于缓解资本流出压力,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新机遇。
此外,报告专题分析指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美元主导地位不确定性上升,其他主要货币迎来发展空间,黄金再货币化趋势显现。尽管美元短期内仍具绝对优势,但单一货币主导体系面临的新型“特里芬难题”(既要贬值缓解双赤字与产业空心化,又要维持霸权)日益凸显,未来更可能走向“碎片化”与“多元化”并存格局。
对此,中国应积极推动储备货币多元化以增强外汇储备安全,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重视全球稳定币发展浪潮,助力国际货币体系向更公平、稳定方向演进。
中国经济:稳中向新显韧性 物价低迷成主要制约
二季度,中国在统筹国内经济运行与国际经贸博弈中,通过坚决反制美国所谓“对等关税”、强化宏观政策协同应对,推动经济呈现“稳中向新” 的鲜明特征。这一时期,实际GDP增速连续三个季度稳定在5%以上,出口韧性与消费活力共同构筑了经济稳定运行的核心支撑。
具体来看,三大亮点尤为突出:
一是外贸多元化布局成效显著。尽管美国加征关税导致对美出口短期承压,5月对美出口份额降至 9.1% 的历史低位,但我国对东盟、欧盟、非洲等市场的出口快速增长,不仅抵消了对美出口下滑的影响,更使出口对制造业投资的拖累仅为0.78个百分点,远低于2018年贸易战时期,彰显出外贸体系的强韧性。
二是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持续深化。消费领域呈现“耐用品短期发力、服务消费长期引领”的特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耐用品消费对社零增长贡献超40%,但6月部分地区暂停国补后消费回落,凸显补贴依赖下的可持续性挑战;而服务消费中,发展型消费占比已超越生存型消费,“一老一小”主导的新场景不断涌现——年轻人追捧文创潮玩、老年人走进演唱会现场,成为消费升级的生动注脚。
三是新动能成长势头强劲。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加速崛起,高技术制造业、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及“新三样”等领域的增加值和产量保持高增速,为经济结构优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专家研讨环节,著名统计学者许宪春表示,从生产角度看经济运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有所放缓,制造业表现较好。三是第三产业增速回升,对经济增长起主要拉动作用。“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5%,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中增长最快,比GDP增速高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2%,对经济增长起主要拉动作用。”许宪春表示。
尽管经济运行呈现诸多积极态势,报告仍明确指出,当前经济恢复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物价持续低迷与名义增长偏慢。
具体来看,截至今年6月,我国CPI已连续27个月在 0% 附近波动,PPI连续33个月为负且降幅持续扩大,GDP 平减指数更是连续9个季度为负,远超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7个季度的负增长记录。这一态势正形成连锁反应:一方面压制居民收入与企业利润增长,推高实体经济债务负担;另一方面,根据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测算,在今年二季度,居民和企业部门的债务增速仍处于历史低位,同时名义GDP增速仅为3.9%,显著低于5.2%的实际增速,直接导致上半年宏观杠杆率攀升10个百分点。
从结构性视角分析来看,物价低迷的成因呈现明显分化特征。在核心CPI领域,拖累因素已逐步缓解:随着以旧换新政策显效,核心商品对CPI的拖累从57%降至10%以下;房地产金融政策发力后,房租价格下跌对CPI的拖累从 15% 收窄至2%。但核心服务(除住房外)成为突出短板,上半年平均增速仅0.3%,对CPI的拉动作用从去年的90%降至47%,其中重要原因是服务消费的收入弹性高于商品消费,在当前居民收入预期转弱的背景下,就会导致服务消费的恢复慢于商品消费。
具体到PPI方面,中游化工品是最大拖累项,6月拖累幅度达 66.2%,主要受双重因素影响:一是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导致钢铁、水泥等建材需求不足;二是对美出口关税冲击下,化妆品、橡胶等产品出口受阻。必选消费品对PPI的拖累约为 20%,而下游可选消费品因耐用品消费增长与内卷整治成效显现,价格已由负转正,成为少数支撑点。
针对当前形势,报告建议宏观调控以 “促进供需平衡、物价合理回升” 为核心,从五方面提振名义增长。
一是提高名义财政赤字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推动资源更多向中低收入群体、服务消费和民营科创企业倾斜。二是房地产政策应出尽出,尽快稳定房价预期,化解头部房企流动性风险。三是促增收、减负担、保休假,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四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城镇化。五是构建“政府职能—行业自律—企业创新”三级联动机制,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信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